为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团的十九大精神,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激发财税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挺膺担当,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7月22日至7月25日,3044am永利集团郭月梅教授和钟唯老师带领财税学院大别山生源地6名同学组成红色财税溯源实践队,奔赴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浠水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进乡镇,入农户,实地走访调查探究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和基层财政部门工作,调研收集了一些翔实的数据、信息资料,近距离触摸到乡村的脉动。行程充实,收获颇丰。
大别山在召唤,《红烛》引领去浠水
7月22日,沿着大别山红色的足印,实践队第一站来到黄冈市浠水县。
浠水县位于大别山的南麓,是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也是陈潭秋、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她还与中南财大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学校有着长达28年的县校合作,学校前后约有31名青年教师和党政干部到浠水县开展科技扶贫和支教工作,参与地方建设发展。
实践队首先参访了县财政局和丁司垱镇财政所。就职能转变、财政资金透明度、土地流转、地方债务、财政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等问题,实践队与财政所干部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通过交流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基层财政的机构沿革、运转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针对基层财政职能转变,财政监督服务如何展开、财政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等话题,实践队员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从丁司垱镇财政所出来,实践队来到了镇里具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之美誉的孟家冲村。小村环抱在群山之间,村居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村内设施完备,道路宽阔,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刚走到村口,迎面碰上了一位热情的大娘,得知实践队的来意后,她脱口而出:“共产党好啊!”。她指着自己站立的柏油路滔滔不绝地告诉实践队员,这条路原来是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在路上常常会不小心摔跤。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带领和努力下,多方筹资,村民也积极参与配合,出资出力,如今终于建成这条宽阔的柏油路。路修好了,乡村面貌改善了,出行更方便了,子女回村也频繁了,跟外界的联系更便捷了。大娘话里话外,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自豪感!临别时,大娘硬要把手中刚采摘的自家菜园子里的蔬菜塞给队员们,说是带回去尝尝鲜,实践队员们赶紧学着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付款购买了大娘的蔬菜瓜果,为助农贡献出了一份青年力量。
告别大娘,实践队慕名来到该村村民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德意桃园。闻听实践队来桃园参观,桃园段老板笑吟吟地迎了过来。他介绍说,自己是名伤残退伍军人,12年前退伍后自主择业,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德意桃园,它是浠水县第一家民营桃园。由于段老板善经营会管理,又有乡村振兴好政策支持,桃园办得很红火,规模越来越大,每年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和观光旅游。他又依托桃林创办了一家桃酒、桃胶等桃类加工厂,进行桃树附产品深加工,吸纳不少闲散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由于观光的游客多,村里又衍生出餐饮、民宿、农副土特产品专卖等产业,大大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德意桃园的成功还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农户们纷纷效仿,因地因户制宜,创办了桃、梨等各类果园。村支书孟书记说,桃林带活村里经济发展,如今整个孟家冲村已经全部实现了脱贫。边走边看边聊中,桃园工人送来一大袋刚摘的桃子请队员们品赏,队员们纷纷感慨,桃子汁多味甜,色美质优,难怪桃园生意兴隆,临行前,实践队员们还纷纷自费购买了德意桃园的品牌产品——纯天然桃胶,作为这次实践的特别礼物送给父母。
走出桃园,实践队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瞻仰了闻一多纪念馆和浠水县三角山红色教育基地。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浠水县巴河镇,是我国杰出的诗人、学者、文学家、艺术大师,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英勇不屈的民主斗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实践队从武汉启程去浠水的路途中,队员们就在车上热烈地讨论并追忆着闻一多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卓越贡献,并决定一起学习由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歌词寥寥数语却饱含了闻一多先生对国土沦失、民族危亡的愤慨和对祖国母亲的深沉眷恋,一曲未毕,队员们已是眼眶湿润,《七子之歌》也伴随着此次实践全程,无数次被队员们情不自禁的哼唱。在闻一多先生雕像前,实践队全体师生又一次深情合唱了《七子之歌》,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追求祖国统一、自由民主、不惧牺牲精神的敬仰;在三角山红色教育基地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纪念碑下,实践队师生一起合唱校歌,致敬红二十八军在三角山鄂豫皖苏区游击根据地屡遭敌人“围剿”“清剿”的情况下,誓死不屈捍卫大别山革命红旗的英雄主义精神,于和平繁荣中回望过往峥嵘岁月的壮烈。
麻城:红色基因赓续传承,乡村振兴“乘马”奔腾
7月24日,实践队驱车进入麻城市,走进了调研的第二站--“第一将军乡”乘马岗镇。这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开国大将王树声将军的故乡,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
实践队首先走访了乘马岗镇财政所,与盛所长等财政所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盛所长详细介绍了基层财政所的工作现状和财政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一些隐忧。一是“人不够”。改革后基层财政所职能转换为监督服务,所里本有18个事业编制,但实际到位只有10人,其中5人还因各种原因被其他单位借用调走,实际在岗干部仅有5人。各种财政资金往来需要监管,事多人少,常常忙不过来,人手显然有点不足。二是“钱不够”。盛所长讲,现在基层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职能难以完全发挥出来。地方想要发展,只能依靠项目申报向上争取一些专项资金,乡村想要大刀阔斧的建设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基层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实践队员们在返回的路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此次访谈,也使实践队员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基层财政的实际工作,将书本知识投射到了社会实践的实际中。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美丽乡村程家冲村和江树塆。队员们看到村里都铺上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还有设有休闲健身器材的广场,村里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在程家冲村村中心的一面宣传墙上记录了该村近十年的变化过程,村支书郑书记感叹地说,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政府扶持和村民的参与,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江树塆,实践队走访了村民江大叔。江大叔热情地告诉大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整个江树塆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道路上的垃圾没有了,村里建起了干净的公厕,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家里种植花生、大米、芝麻等,粮补耕补都及时到位,村民安居乐业,心里更踏实了。如今的江树塆,更有合作社、村集体工厂、油茶产业等一项项民生工程,这一切带来了乡村持久兴旺的新希望。
实践队最后来到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乘马会馆。会馆讲解员动情地向实践队成员讲述王树声大将的故事,“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队员们无不为王树声大将对党的忠贞和豪情所打动,并在当年的学生军指挥部瞻仰遗址追忆先烈的伟绩。
回望峥嵘革命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经历的种种磨砺,实践队成员们内心被深深震撼,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朝圣红安,大别山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7月25日,实践队到达调研的最后一站红安县。
红安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怀着万分景仰之心,实践队来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然高耸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令人油然起敬。面对纪念碑,面对先烈,实践队展开联学联读,在老师的带领下,现场诵读《习近平讲党史故事》、《习近平的扶贫足迹》等文选,并开讲了一堂生动的思政青课,以加深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团的十九大精神。
随后实践队成员步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穿越黄麻惊雷、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区新貌、鏖兵大别、浴血孤旅的悲壮历程,感受红28军坚持真理不畏牺牲的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纪念馆里,一张特殊的“纳税凭单”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力。今天的红安县七里坪镇在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列宁镇”,在“列宁镇”曾建立起苏维埃临时政府,实行过土地革命。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苏区经济进入大力发展时期,而这张纳税凭单便诞生在这个期间。这张小小的纳税凭单,也是早期中国红色财税政策的雏形和见证。
实践队在纪念馆参观的时候,偶遇一位身躯佝偻的老人,独自跟在我们后面参观听讲解。与老人交谈后得知,老人已年逾古稀,他是坐大巴车专门来到红安参观烈士纪念园的。那一刻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深刻影响,“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革命精神也将是这方土地上乃至全国人民不竭的力量源泉。
最后实践队员们前往红军墓园凭吊先烈。在烈士墓前立下铮铮誓言,立志用所学报效祖国,报效家乡,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事业。
短短三天实地调研,实践队走村串户,访谈交流,聚焦于大别山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探寻红色财税古今,见证了财税兴村的伟大成就,也了解到基层财税的现状和困扰。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汲取红色历史精神营养,不忘初心,热情不减,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加深思考,提升专业素养,以期将来更好地回报桑梓,为大别山老区家乡的乡村建设与振兴奉献才智和力量。
新闻网讯(通讯员 钟唯 学生通讯员 方茹慧)